檔案修裱技術規(guī)范
DA/T25-2000
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2000-12-06批準 2001-01-01實施
1 范圍
本標準規(guī)定了紙質(zhì)(縑帛)檔案手工修裱的要求和技術方法。
本標準適用于各級各類檔案館、檔案室,其他文獻保管機構可參照使用。
2 總則
2.1 目的
檔案修裱是選擇適宜的紙張、紡織品和粘結劑對破損的紙質(zhì)(縑帛)檔案載體進行修補、托裱,以恢復或增強其強度和耐久性的一種修復技術。其目的是延長檔案壽命,便于檔案長期保存和利用。
2.2 修裱原則
2.2.1 適宜性原則
修裱所用材料應具有最適宜延長檔案壽命的強度和特性,修裱材料和技術方法不得對檔案制成材料產(chǎn)生副作用或損害。
2.2.2 相似性原則
修裱所用材料應與被修裱檔案載體具有相類似的厚度、顏色和結構。
2.2.3 可逆性原則
修裱所用材料和技術方法應具有可逆性。修裱處理后的檔案,在必要時應能通過再處理使檔案載體與其修裱材料相分離。
3 設備和工具
3.1 修裱設備和工具
3.1.1 裱臺,又稱案子、裱案,裱臺主要有木質(zhì)裱臺、玻璃燈箱式裱臺,用于修補托裱檔案。要求:
a)臺面平整、光滑、無縫,不損壞原件,操作方便;
b)臺面顏色易于襯托出裱件的字跡和破碎的地方;
c)臺面不破裂、不變形,耐水浸,耐酸、堿的腐蝕。
3.1.1.1 木質(zhì)裱臺
應選用結實、無節(jié)疤、經(jīng)干燥處理不易變形的木材制作。外形規(guī)格:一般為長260cm~400cm,寬100cm~200cm,厚度8cm~13cm,臺面支架高度70cm~80cm(見圖1)。
3.1.1.2 玻璃燈箱式裱臺
用于修裱嚴重破損檔案。臺面應選用白色有機玻璃板,下面安裝燈具。其外形規(guī)格應根據(jù)裱件幅面而定。
3.1.2 干燥設備主要有紙墻、紙繃、板墻、貼板,用于晾干律件。
3.1.2.1 紙墻、紙繃
用木格和紙張貼層制成的干燥設備,它利用多層紙吸水方法使裱件干燥。要求吸水性好,表面光、平。適用于干燥地區(qū)。紙墻規(guī)格應根據(jù)修裱室墻壁高度和寬度而定(修裱工作間的要求見附A)。紙繃規(guī)格應根據(jù)裱件幅面而定,一般長200cm,寬100cm,厚4cm,組合式紙繃的間距應為8cm~12cm,紙繃制作方法見附錄C。
3.1.2.2 板墻、貼板
用木質(zhì)材料(杉木最佳)制成的干燥設備。要求平服、嚴實、吸水性好。板墻、貼板的貼層一般粘貼3~4層紅辛紙,以增強其吸水功能。板墻規(guī)格應根據(jù)修裱室墻壁高度和寬度而定。貼板規(guī)格應根據(jù)裱件幅面而定。
3.1.2.3 密閉式干燥房
在一密閉房間內(nèi)擺設干燥架若干組,每組干燥架中放置多層擱板,擱板上糊3-4層紅辛紙吸水。工作人員將裱件排實在擱板上放置晾干。房間內(nèi)應設置去濕機、冷暖雙制式空調(diào)等設備調(diào)節(jié)溫濕度。室內(nèi)溫濕度一般應控制在溫度14℃~24℃、濕度50%-65%間,以防檔案霉變、崩裂。干燥房面積視裱件產(chǎn)出的數(shù)量而定。
3.1.3 棕刷
又稱排刷,用于排刷裱件(見圖2)。
3.1.4 排筆
用于裱件上漿(見圖3)。
3.1.5 啟子
用以啟、揭裱件。主要有竹啟、牛角啟(見圖4),油畫鏟亦可。
3.1.6 墊膜
包括塑料薄膜、油紙、絹、綾、宣紙、皮紙、漆布、尼龍布、防水布、廢X光片等,用于隔糊、修裱嚴重破損裱件。
3.1.7 針錐
用于扎眼、轉(zhuǎn)邊、挑揭裱件(見圖5)。
3.1.8 吸潮板
用紅辛紙3~4張粘合而成,用于修裱時撤潮。
3.1.9 熱壓機械
用于絲網(wǎng)加固。主要有塑封機、覆膜機等。多功能薄膜連續(xù)封口機(塑封機),采用電子自選精密溫度控制器,使用聚四氟乙烯涂覆的封口帶,可封合任何一種可熱的薄膜或蠶絲網(wǎng),最高封口速度12米/分,且連續(xù)可調(diào)。其主要機型有800型(見圖6)、980型兩種。
3.2 輔助設備和工具
3.2.1 電爐
用于制糊加熱。
3.2.2 天平
用于稱量淀粉、面粉等制糊材料。
3.2.3 鍋
用于熬制漿糊。應用鋁質(zhì)或不銹鋼質(zhì)。
3.2.4 缸、盆
用于洗制淀粉,存放漿糊。
3.2.5 篩籮
用于漿糊制備。宜用40~50目銅絲籮
3.2.6 壓力機
用于壓平修裱后的檔案。
3.2.7 裝訂機
用于裝訂修裱后的檔案。
3.2.8 切紙機、裁刀、裁板、裁尺
用于裁切修裱后的檔案。
3.2.9 錐板、鐵錐
用于手工裝訂打眼。
3.2.10 捶石、砑石
用于捶平裱件、砑磨裱件背面。
3.2.11 檔案紙張酸度檢測儀
用來測量檔案紙張中的酸度,以確定檔案是否應作去酸處理。
3.2.12 除塵器、羊毛軟刷
用于清除檔案表面灰塵。
3.2.13 其他工具
搪瓷盆、鑷子、毛筆、噴水壺、不褪色的毛巾等。
4 修裱材料
4.1 修裱用料
4.1.1 修裱用料的一般要求
a)不含有害雜質(zhì),具有較好的耐久性;
b)呈中性或弱堿性,7≤PH值≤8.5;
c)纖維交織均勻、輕薄、柔軟,具有一定強度;
d)不含油、蠟,具有親水性;
e)用料的厚薄、顏色、質(zhì)地應與原件紙張(謙帛)相似;
f)兩面有字的檔案,應選用透明度高的材料,或用蠶絲網(wǎng)加固。
4.1.2 修裱用料類型
4.1.2.1 宣紙 主要有凈皮棉連、棉料棉連、單宣、夾宣。
4.1.2.2 毛邊紙 主要有南毛邊紙、南毛泰紙、粉連紙。
4.1.2.3 棉紙 主要有云母原紙、河南棉紙、上海棉紙、遷安棉紙、貴州棉紙等。
4.1.2.4 蠟紙 是以桑皮、檀皮、巖麻為原料制成的薄膜紙。
4.1.2.5 其他修裱用紙 主要有呈文紙、紅辛紙、書畫紙、藏經(jīng)紙等。
4.1.2.6 綢、絹、紗 主要有薄綢、絲繩、尼龍紗等。
4.1.2.7 蠶絲網(wǎng) 是加固兩面有字檔案載體的材料。要求外觀無色、透明,經(jīng)緯交錯整齊。絲網(wǎng)規(guī)格:40cm×40cm,60cm×60cm。密度:40~80目/cm2。重量:10mg/cm2。
4.1.3 修裱用料的選擇
修裱用料應根據(jù)檔案原件的厚薄、珍貴程度、破損程度和修裱要求選擇使用。
4.1.3.1 珍貴檔案的修裱可以選用:凈皮棉連、云母原紙、尼龍紗、薄綢、絲絹等。
4.1.3.2 一般檔案的修裱可以選用:棉料棉連、單宣、毛邊紙、連史紙、蠟紙、其他各種棉紙、書畫紙等。
4.1.3.3 地圖的修裱可以選用:夾宣、云母原紙等。
4.1.3.4 兩面有字檔案的修裱可以選用:蠶絲網(wǎng)。
4.1.3.5 輔助用紙可以選用:紅辛紙。麻紙、吸墨紙等,用于吸潮和制作油紙。
4.2 修裱粘結劑
4.2.1 修裱粘結劑的一般要求
a)化學性能穩(wěn)定,不含對檔案原件有害的物質(zhì),不得損壞檔案載體和字跡;
b)呈中性或弱堿性,7≤PH值≤8.5;
c)粘性適中,且膠粘速度適度;
d)不易生蟲、長霉。禁止使用已生蟲霉的膠粘劑;
e)色白或無色透明,白度在50%-70%;
f)修裱后的檔案紙張應柔和、不變形;
g)具有可逆性。
4.2.2 常用粘結劑的選擇
4.2.2.1 修裱檔案可以選用:小麥淀粉漿糊、羧甲基纖維素、聚乙烯醇縮丁醛等。
a)小麥淀粉漿糊
最常用的修裱粘結劑。它是用除去面筋的面粉兌水加熱攪拌制成。制好的漿糊團應浸入冷水盆中冷卻、保存。使用時,將漿糊團從冷水盆中拿出搗爛,兌水攪拌成米湯狀,再用銅絲小籮過濾,除去未搗碎的疙瘩,即可使用。漿糊的稀稠程度要合適,一般淀粉與水的比例,以重量計為1:5,以容量計為1:3。此外,漿糊的稀稠程度還應根據(jù)檔案紙張的厚薄而定。機制紙內(nèi)含膠,不易粘接,應用稠漿糊;手工紙不含膠,易粘接,應用稀漿糊。
b)聚乙烯醇縮丁醛
常用的化學粘結劑。呈白色或淺白色粉末,吸濕率小于4%,軟化溫度60℃-65℃,能溶于乙醇、醋酸乙酯,不溶于油和烴類,耐光、耐氧化,具有一定抗磨性。其配方為:75克聚乙烯醇縮丁醛兌100克乙醇,并需添加0.4克紫外線吸收劑(UV-531)。
4.2.2.2 裝訂檔案可以選用:動物膠、聚乙烯醇、聚乙酸乙烯乳液等。
5 修裱前期準備
5.1 登記
5.1.1 登記項目 時間、數(shù)量、檔號、交卷人、收卷人。
5.1.1.1 時間 交接檔案的年、月、日。
5.1.1.2 數(shù)量 整卷登記卷數(shù),單件登記件數(shù)或張數(shù)。
5.1.1.3 檔號 包括全宗號、目錄號、案卷號、頁號。整卷登記前三項,單件登記全項。
5.1.1.4 交卷入 由庫房管理員簽名。
5.1.1.5 收卷人 由檔案修裱質(zhì)量審核員簽名。
5.1.2 登記要求 交接手續(xù)清楚,避免檔案丟失。
5.2 檢查檔案破損蟲霉狀況和紙張、字跡材料情況
5.2.1 檢查待修裱檔案破損、蟲霉狀況
修裱前應檢查待修裱檔案破損、蟲霉狀況,確定破損等級和修裱技術處理方法。檔案破損等級根據(jù)其破損程度分為三類:其一是嚴重破損的檔案,特征為檔案紙張整體強度差,霉爛、脆化、粘結嚴重,應采取修補、托核技術進行加固修復;其二是一般破損的檔案,特征為檔案紙張整體強度尚可,但存在多處蟲蛀、粘結、破損現(xiàn)象,應視其具體情況采取托裱或修補技術進行加固修復;其三是輕微破損的檔案,特征為檔案紙張整體強度較好,但局部有殘缺、破損痕跡,應采用修補技術對檔案進行修整。
此外,還應根據(jù)需要對待修株的檔案作除塵、去污、除霉菌等處理。珍貴檔案應先拍照后修裱。
5.2.2 檢查字跡材料
修裱前應檢查檔案字跡材料遇水或有機溶劑涸化、擴散、褪色等情況,確定對字跡進行加固處理的方式,以及采用干托法、濕托法等技術處理方法。
5.2.3 檢查紙張材料
修裱前應根據(jù)紙張材料所屬種類,準確選擇修裱托紙、補紙。檢查紙張酸度,PH值<7時,應先作去酸處理。
5.3 制定修裱方案
修裱比較珍貴或有特殊要求的檔案,應根據(jù)檔案修裱原則和質(zhì)量標準,針對檔案破損、蟲蛀、霉變及紙張、字跡材料狀況,制定修裱方案,確定修裱材料和技術處理方法。
6 檔案修裱技術
6.1 檔案修補技術
檔案修補技術是對殘破檔案進行局部修整的技術方法。一般適用于載體整體強度尚可,但存在局部殘缺、有孔洞或裝訂邊狹窄的檔案。在操作中,應根據(jù)檔案原件的情況,采取補缺、接邊、溜口、挖補等技術方法進行修補。
6.1.1 補缺
將檔案殘破口刮毛,并將補紙撕成與殘破口相符的毛口狀,刷上漿糊,使之粘合。主要有補殘破、補破碎、補洞等。要求補紙的色、紋應與檔案紙張的色、紋一致;絹質(zhì)也應色紋一致。
6.1.1.1 補殘破
將殘破處對齊,字對準,把原件破口處用刀刮或打磨成斜坡,面寬約lmm~1.5mm,然后在破口斜面處刷上約2mm~3mm寬漿糊(紙料:漿稀;絹料:漿稍調(diào)),將補料按著纖維紋路對準粘住,大片紙用棕刷刷,小片紙則可用手掌按實,趁濕撕下多余補料(不應用刀栽下),若紙厚用刀輕輕刮掉。用掌心壓實,然后將檔案從案子上揭下,放在吸水紙上壓平、晾干。破口處有字跡時應慎重處理,不應將字跡損壞。
6.1.1.2 補破碎
破碎檔案從背面不易拼對時,應將檔案正面放在擱板上,拼齊碎塊,逐一對準字跡,用薄紙條將破碎處暫時固定,然后把檔案翻過來,進行補缺,最后將紙條攝下,壓平,晾干。
對酥脆殘破的檔案,應在有燈光反射的玻璃臺面上修補。在臺面上鋪墊膜,將檔案字面朝下展平,對準裂縫和字跡,然后用稍稠的漿糊將補紙貼上壓平,再墊吸水紙排實。破碎嚴重的檔案,應進行托裱。
6.1.1.3 補洞
補洞時,視洞孔大小及疏密,采取一洞一補法或多洞一補法。補紙片大,應用棕刷排平;片小用手掌壓平即可。適用于被蟲蛀、鼠咬的檔案。
6.1.2 接邊、接裝訂邊
宜選用舊紙或與需要修裱的檔案顏色相似的補紙,以保證顏色一致。
6.1.2.1 接邊
檔案殘破處如在“天頭”、“地腳”,應在檔案上下兩邊加紙條,紙條寬窄視具體情況而定。
6.1.2.2 接裝訂邊
又稱接褙、接后褙。即加寬裝訂邊,紙條寬度應按裝訂需要而定。
6.1.3 溜口
把檔案反鋪在案子上,展平、對齊,在兩頁間頁口處或裂縫處自上而下刷漿糊,粘合1cm~2cm寬的棉紙條,排實后將檔案揭起壓平。如有殘缺,應先補缺再溜口。
6.1.4 挖補
適用于紙張整體強度尚好,個別斷面破損不齊的檔案,多用于除去書畫上的錯字及墨污痕跡等。檔案正面朝上,將挖補處噴濕,把錯字或墨污痕跡等處挖去;再在檔案背面把洞口處磨薄,用毛筆蘸上漿糊,把相同的紙對準對齊,粘貼在挖補處,墊上干紙刷平,趁濕將多余紙擦搓掉,磨平邊口。
6.1.5 悶水、壓平、倒干
適用于經(jīng)過修補載體出現(xiàn)凹凸不平的檔案。
6.1.5.1 悶水
將修補過的檔案排放在吸潮紙上,用噴水壺適量噴水,使檔案均勻受濕。不能噴水過多,以免引起檔案字跡擴散。
6.1.5.2 壓平
在噴過水的檔案上下墊上若干張吸水紙,用吸潮板夾住、壓平。
6.1.5.3 倒干
經(jīng)常翻動檔案,使它盡快干燥。翻動時應嚴格保持順序,避免錯號,每4小時翻倒一次。
6.2 檔案揭補技術
是對嚴重粘結檔案進行分離,并對殘破部分進行局部修整的技術方法。分為干揭法、濕揭法兩種形式。
6.2.1 干揭
適用于紙張間粘結不太嚴重,但字跡遇水擴散的檔案磚。
6.2.2 濕揭
適用于紙張間粘結嚴重,但字跡遇水不擴散的檔案磚。技術方法有水沖法、水泡法、蒸汽法。
6.2.2.1 水沖法
用開水沖淋粘連嚴重的檔案,待其松軟后,放在通風處晾至半干,再用啟子、鑷子、針錐等工具順頁細心揭開。
6.2.2.2 水泡法
將粘結嚴重的檔案置于開水中浸泡,并使用篩子放置檔案,待其松軟后,瀝起,晾至半干,再慢慢揭開。紙張強度較差的檔案,不應水泡。
6.2.2.3 蒸汽法
用紗布數(shù)層將粘結嚴重的檔案包裹起來,置于蒸擱上,隔水蒸,用熱汽將其沖軟,晾至半干,用工具精心揭開。
6.2.3 揭后補
揭見6.2.1,6.2.2;補見6.1.1。
6.3 檔案托裱技術
是對檔案載體進行加固的一種技術方法,適用于載體整體強度較差,出現(xiàn)霉爛、脆化、支離破碎現(xiàn)象的檔案。檔案托裱技術主要有濕托法、干托法等。
6.3.1 基本要求
應根據(jù)不同破損檔案的紙張強度狀況、字跡洇褪狀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托裱。在托裱中,裱件應達到寧薄勿厚、寧軟勿硬;配料顏色寧淺勿深;漿糊寧少勿多。
6.3.2 濕托法
適用于修裱字跡遇水不擴散的檔案文件。
6.3.2.1 鋪平
將文件反鋪在裱臺上,用噴水壺均勻噴水潮潤,展平。根據(jù)檔案殘損程度,可采用以下鋪平方法:
a)單層墊膜鋪平。將文件反鋪在墊膜上,便于起臺。適用于紙張強度低,殘損嚴重的檔案。又分干鋪、水鋪。于鋪用于一般殘破的檔案。水鋪用于殘損嚴重(如霉爛、焦脆、絮狀)的檔案。
b)雙面墊膜鋪平。將文件正面鋪于一張墊膜上,便于檔案上支離破碎文字的拼接,再在正面覆蓋一張墊膜。適用于紙張無機械強度、殘損嚴重并呈碎片狀檔案。
6.3.2.2 揭舊紙
將曾經(jīng)托裱過的殘損檔案的褙紙揭掉。方法見6.2.2。
6.3.2.3 用糊
用排筆在檔案背面刷上一層稀漿糊。
6.3.2.4 補缺
在檔案的殘破部位背面用與原紙顏色相近、紙質(zhì)基本一致的紙張補齊(見6.1.1)。
6.3.2.5 上托紙
用棕刷把托紙刷在檔案背面。要求快、穩(wěn)、準。
6.3.2.6 排實
為使托紙與檔案粘結牢固,托紙上好后,用棕刷均勻排實。
6.3.2.7 上墻
將托裱完畢的裱件周邊刷5mm~10mm漿糊后,揭起貼在晾干設備 上,使其自然晾干。干燥間應保持適宜的溫濕度。一般溫度應控制在14℃~24℃、濕度控制在50%~65%之間。過度濕熱,裱件容易生霉;過度干冷,裱件易崩裂。對易崩裂的裱件,托裱完畢后暫不上墻,晾在桿上,待自動收縮干燥后,重新噴水上墻。
6.3.2.8 下墻
用啟子將已晾干的檔案揭起,拉下大墻。
6.3.3 干托法
適用于修裱字跡遇水擴散的檔案文件。分為飛托法和腹托法。
6.3.3.1 飛托法
是在托紙上用漿糊,將檔案背面覆于托紙上的方法。
a)將托紙鋪在裱臺上,刷上漿糊;
b)將檔案放在裱臺上,用噴水壺噴霧,使之稍加潤潮,然后卷起來;
c)把卷起的檔案水平展開,逐漸用棕刷排到托紙上;
d)揭起裱件,置于吸潮紙上,上面再放幾張紙,用棕刷用力排干、排實;
e)揭起裱件,貼放在干燥設備上。
6.3.3.2 腹托法
又稱措托法。是將檔案反鋪于裱臺上,再將用漿糊后的托紙覆于檔案背面的方法。
a)把檔案反鋪于裱臺上(檔案下面應鋪墊膜)。需拼接的檔案應放在玻璃燈箱式裱臺上,借助燈光把拼接部位對齊;
b)在托紙上用漿糊后,置于吸潮紙上撤潮,待托紙半干后,再將托紙漿面向下搭覆在反鋪的檔案上(應由二人合作),邊放邊用棕刷刷平。然后將墊膜連同文件一起揭起來,反放在吸潮紙上,仔細揭下墊膜;
c)揭起裱件,置于吸潮紙上,上面再放幾張紙,用棕刷排實;
d)揭起裱件,貼放在干燥設備上晾干。
6.4 絲網(wǎng)加固技術
用噴以粘結劑的蠶絲網(wǎng),在一定溫度、壓力下,使絲網(wǎng)與檔案粘結在一起,起到加固作用。適用于兩面有字的破損檔案文件。
a)將檔案攤平,對好破口處;
b)在熱壓機底平面上樹一張墊紙,然后接通電源;
c)將檔案和絲網(wǎng)夾放在兩張聚四乙烯薄膜中,后放進熱壓機中(溫度約80℃,時間約15秒鐘)。若無熱壓機,可以用電熨斗代替;
d)取出檔案,揭去薄膜,檢查絲網(wǎng)與紙張是否粘貼牢固。如沒有粘牢,應進行第二次熱壓。
6.5 地圖托裱
適用于地圖檔案。根據(jù)制成材料的不同,分為絹質(zhì)地圖托裱,手工紙地圖托裱、機制紙地圖托裱。
6.5.1 絹質(zhì)地圖托裱
運用于已破損絹質(zhì)地圖。
6.5.1.1 鋪平
將殘破絹質(zhì)地圖正鋪拼接,悶潤,再將油紙潤濕刷稠漿覆于地圖上,以固定絹絲。然后揭起,反轉(zhuǎn),鋪平。
6.5.1.2 揭褙
將已潤濕的絹質(zhì)地囹的舊褙紙慢慢揭下(或輕搓下)。
6.5.1.3 補缺
選用相同或相近的絹補缺。要求所補絹絲與原圖絹絲紋路相符。
6.5.1.4 托圖
補畢刷漿;托一層宣紙,排實;再將地圖反轉(zhuǎn),揭去油紙,將圖面上的稠漿用手(或毛巾)輕輕揩掉。
6.5.1.5 上墻
將地圖托畢,在四邊均勻刷上漿糊,上墻晾干。
6.5.1.6 下墻
將地圖從墻上啟揭下,裁切整齊。
6.5.1.7 鑲邊
為了保護地圖,在圖四周抹2mm寬稠漿,鑲4mm絹條或紙條于正反兩邊。
6.5.1.8 托褙
在地圖背面覆上覆背紙。
6.5.1.9 打蠟、砑光
將蠟涂在地圖背面的覆背紙上,用砑石磨光,使地圖平整,防止受潮。
6.5.2 手工紙地圖托裱
6.5.2.1 手工紙地圖托裱方法,同6.5.1。
6.5.2.2 拼圖
凡由多幅拼接而成的掛圖或平裝大圖(拼接方法見圖10),裁接邊應按照‘下壓上,右壓左”的拼接順序來進行。操作時應嚴格按照圖紙上所標的接邊線相壓,接邊線不應暴露。
a)一次拼接
第一組 1、5、9、13
第二組 2、6、10、14
第三組 3、7、11、15
第四組 4、8、12、16
每組按下壓上順序拼接。例:第一組5壓1下拼接線,9壓5下拼接線,13壓9下拼接線。
b)二次拼接
按組依次右壓左順序拼接。第一組←第二組←第三組←第四組
6.5.3 機制紙地圖托裱
鑲料應選用50g/m2~70g/m2書寫紙或夾宣。褙紙應選用30g/m2~35g/m2書寫紙或單宣。操作時應注意鑲紙、褙紙(應配兩層)的縱橫伸縮率一致。機制紙地圖托裱方法同6.5.1。
7 修裱后的裝訂
7.1 裝訂的基本要求:
a)修裱后的檔案應按原來形式裝訂成卷、冊;
b)裝訂形式應便于翻閱;
C)不應將字跡訂在裝訂線內(nèi);
d)不得使用金屬釘裝訂。
7.2 平裝
7.2.1 捶平
將修補過的檔案凸凹處用捶石捶平,使它和原來厚度一樣。
7.2.2 折頁
將檔案背面向上,天頭在左,地腳在右,兩手持半頁回折,以版心中縫為準。
7.2.3 接裝訂邊
在裝訂邊不夠時,應加寬裝訂邊。
7.2.4 齊欄
將檔案下腳的欄線比齊,使書口整齊。
7.2.5 壓實
對已修裱好的檔案,用重物加壓,使其平整。
7.2.6 裁齊
裁切修裱后多余的紙邊,使檔案整齊劃一。雙開:上、下和裝訂邊三邊齊。單開:四邊齊。
7.2.7 配卷皮
根據(jù)檔案案卷格式配卷皮。
7.2.8 錐眼
用鐵雄在檔案案卷背脊上打眼,也可以用裝訂機打眼。檔案裝訂一般用三眼法、四眼法。
7.2.9 訂線或上紙捻
應選用棉線或紙捻。紙捻有紙鋸、紙釘兩種:
a)紙鋸是用4cm寬的紙條,兩頭剪尖,搓成兩頭尖的紙捻。紙鋸的長度應根據(jù)檔案的厚度確定;
b)紙釘是用棉性紙,順紙的豎紋搓成一頭尖的紙捻。
7.3 精裝
7.3.1 制封皮
選用紙、綾、錦裱成裝幀材料,托裱在32號紙板或三層裱的黃紙板上,完成封面、封底后,用80g/m2~90g/m2的膠板紙作襯紙粘在封面里和封底里即成。
7.3.2 勒口
應采用雙面紙向里折邊6cm,折邊的書口用粘結劑裱牢封面的外封頁 。
7.3.3 包角
應將經(jīng)計算制作的包角布沿其書角輪廓包緊,并用粘結劑粘平(見圖11)。
7.3.4 串訂
平裝一般是三眼訂、四眼訂,精裝應選用串訂,即六眼訂,在訂口上下兩個小長方形里各增加一個針眼(見圖12)。
7.3.5 包背
在檔案背脊抹上稠漿糊,包上封皮即成。
7.4 毛裝
又稱原始裝
檔案紙頁的天、地、后背均有文字字跡,不便裁切,宜用打眼穿線或用紙捻,裝訂成冊。
8 檔案修裱質(zhì)量及其管理要求
8.1 檔案修裱質(zhì)量要求
a)修裱成品應保持檔案原貌,不得損害原件上任何歷史痕跡,不得造成文字等信息洇褪擴散;
b)修裱成品應具有較高的耐折度和撕裂度,以利于延長檔案壽命;
c)修裱成品應薄且光潔、舒展平整、質(zhì)地柔軟。裱件不崩裂,不變形走樣,托紙與檔案原件不得形成空殼;
d)需要裝訂的檔案裱件,在修裱、整裁后應留有裝訂邊,以便成卷成冊裝訂。裝訂檔案時應保持原來的卷內(nèi)文件順序。
8.2 修裱管理要求
a)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,檔案修技人員在修裱檔案時,應保持檔案內(nèi)容的完整,不得損壞、丟失、涂改檔案內(nèi)容。應堅持寧缺勿偽,嚴防檔案失真;
b)凡需修裱的檔案資料,應嚴格登記和交接手續(xù);
c)修裱室應保持潔凈,用過的裱臺、漿糊盆、碗、毛巾、排筆、棕刷等,當天應清洗干凈;
d)修裱室應做到防盜、防火、防塵、防鼠、防蟲霉,室內(nèi)嚴禁吸煙;
e)下班時,工作人員要切斷一切電源,關好門窗,以確保檔案安全。
附 錄 A
(標準的附錄)
修裱工作間要求
A1 室內(nèi)應光線充足,避免陽光直射。裱臺上應設局部人工光源,亮度不低于300lx。
A2 室內(nèi)應通風。高溫高濕地區(qū)應安裝空調(diào)或其他機械通風設備。
A3 修裱室應設在比較低的樓層,室內(nèi)溫濕度應適中,一般保持溫度14℃~24℃相對濕度50%~65%。
A4 室內(nèi)應安裝加熱電源供水設施,并采取適當?shù)陌踩雷o措施。禁止將熱源靠近大墻。
A5 室內(nèi)應保持清潔,門窗要嚴密,防止蟲害、鼠害、霉菌和有害氣體侵入、滋生。禁止飲食、吸煙。
A6 每位工作人員使用面積應不少于10m2。
附 錄 B
(標準的附錄)
小麥淀粉漿糊制作要求
B1 淀粉制作要求
B1.1 選用上等小麥面粉。
B1.2 制作淀粉所用的工具、器皿應清潔衛(wèi)生,防止微生物污染。
B1.3 各種用水要清潔,和面、洗粉以及給淀粉更換的水不能夾雜灰塵或泥沙,各種用水以軟水為宜。
B1.4 不得用熱水和面、洗粉。
B1.5 揉好的面團不得隔夜洗粉。
B1.6 洗好后的水淀粉應人缸微發(fā)酵。
B1.7 淀粉入缸要過籮,防止碎面筋渣混入淀粉內(nèi)。
B1.8 淀粉入缸后,應當經(jīng)常換水,除掉淀粉中所含色素,排除發(fā)酵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異味。
B1.9 淀粉取出晾干,要防止灰塵污染,晾粉應在通風的室內(nèi)并注意防霉。
B1.10 淀粉晾干后應放于干燥處保存。
B2小麥淀粉漿糊制作要求
B2.1 選用除去面筋的干淀粉放進鍋內(nèi),加少量冷水,使之沒過淀粉,待其完全浸透后(約半小時),用木棒攪拌搗碎粉渣,然后加足水,加熱攪拌,使淀粉糊化。
B2.2 糊化過程應向同一方面不斷攪拌,糊化完成時漿糊溫度應控制在80℃左右,以不糊鍋、不夾生,使用時不糊筆為宜。
B2.3 制成的漿糊團應放入冷水中儲存,但保存時間不宜超過10天,且每天應換1—2次水。
B2.4 修裱室溫度應控制在14℃-24℃之間,以防漿糊團冷凍或發(fā)酵霉變,影響粘性。
B2.5 稀釋后的漿糊應濃度適宜,粘性適中,使其達到最佳的可逆性。
附 錄 C
(標準的附錄)
紙繃制作方法(略)